p align="justify"> 端午节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传承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。在这数千年的岁月流转中,中华民族经历了风雨沧桑、朝代更迭、世事变迁,不知多少文化伴随着斗转星移,经过岁月年轮的碾压而消亡。但端午节,一个在部分现代人看来仅剩下“粽子”为载体的节日,却坚挺地传承至今。它不但被作为国家的法定假日固定在人们的生活中,还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足见其价值之贵、意义之重。
端午节,绝不应简简单单地等同于“粽子节”,它的模样也绝不仅仅是艾叶插上门、香囊悬于身、龙舟赛入水。端午,传承着历史的记忆,凝聚着爱国的情怀,内含着报国的大义,是家与国的统一,是家与国的表达。
端午节同其它我国其它传统节日一样,有着独特的风俗,包粽子、饮雄黄、拴彩线、佩香囊、采艾草、赛龙舟,等等。从民间来讲,人们世世代代沿袭这样的节日习俗,都是为了一个“家”字,为家庭成员驱病驱邪保平安,同时也表达浓浓的亲情和爱意,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。中国人自古以来爱家、重家、顾家、守家,并视传家、兴家为荣辱和已任。正因为端午节与家之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内涵着丰富的家之文化和家之情怀,才得以在老百姓中间留得住、传得开,才得以历经世代而长盛不衰。
端午节在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,其内涵和形式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,这也是它一直以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动因。
或许端午节诞生之初,仅仅是“粽子节”,但随着时代的发展、历史的演进,端午被赋予了更多可歌可泣、催人奋进的小故事。这些故事中,既有真实的历史原型和记载,又寄寓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。于是,端午变成为了一个有故事的节日,这故事里有家也有国、有情也有志。
经历二千多年的大浪淘沙之后,有关这个节日的故事更多地聚焦在了屈原这个人物身上。屈原,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。他有很深的文学造诣,是“楚辞”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,他所写就的《离骚》、《天问》、《九歌》等作品千古传诵。屈原也因此而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,受到广泛纪念。
但人们对于屈原的讴歌和纪念却远远不止于他是一名文学家,而在于他更是一名政治家。屈原一生胸怀大志,却因黑暗的乱世而屡遭流放不得志,满腔爱国热情却始终报国无门,最后在忧郁悲愤和绝望中抱石投江。历史带有一定的局限性,我们不能一味带着今人的眼光去评价古人的作为。我们纪念屈原,就是要讴歌和纪念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,以及高尚的人格和意志。端午,就是因为与这个人物之间有了离舍离分的故事,才具有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精神气质。
端午节里有粽香,端午节里有家国。今天我们过传统节日,不是简简单单的吃喝玩乐而了之,更需品味节日中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的味道。因为每个传统节日中,都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,都荟萃着人文理念的精华,都携带着传统美德的基因,是先祖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。(南京 文新)